针灸馆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病因病机学说
  • 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运气学说
  • 望、闻、问、切四诊
  • 辨证论治
  • 辨病与辨证
  • 扶正与祛邪
  • 治疗方法
  • 治病必求于本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针灸馆  > 中医药基本理论及思维方法--思维方法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规律又完全受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日掌阳,月管阴”(《管子·四时篇》),日出则阳光灿烂,日没月出则黑夜来临)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产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   

          



    “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成为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而《易经》又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基石之一。这样,哲学中的阴阳就与医学有了联系,甚至是非常紧密的联系。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被称作是阴阳交感。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或者说是元气。就是这样一种混沌之气,由于其自身运动而产生了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和”。如《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学者认为——“冲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阴阳的另一个特性是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关系。比如自然界中的上与下,天与地等。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再以水火言,水暗为阴,火明为阳,但水中内明,火中内暗,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淡化了其原有阴阳属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划分,并不限定在某一层次上。两种属性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可以分阴阳,而其中的某一方又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即所谓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是阴阳的第三个特点——相互转化。
    理论固然很深奥,但如果将这种阴阳的运动与哲学中的“矛盾”比较一下,应该不难理解。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她贯穿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等等都是由阴阳学说来阐明的。
    《内经》中提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其大意是说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从部位上讲,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属阴,五脏属阳。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有一定依据的,比如心与肾,心有心阳、心阴,肾有肾阳、肾阴。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心情烦躁,失眠多梦,梦境纷繁,四肢不温,这是中医辨证中典型的心肾不交,就是说,心火亢盛,下不能温及肾阳,肾阴不足,上不能营养心阴,造成“水火不济”,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治法上就产生了“交通心肾、水火互济”的治则,
治则指导临床,无论是用药还是施针,都会考虑调节两脏的阴阳,使之恢复平衡。
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阴阳学说将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单化。“体阴用阳”四个字将阴阳学说在阐述人体生理功能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体阴”规定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属于阴,“用阳”则将这些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及其所发挥的功能规定为阳。“体”与“用”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的化生又必须依赖脏腑的机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种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运动变化过程将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寓于简单化,便于理解。所以《内经》中就有了“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理论,也许这就是人们重视养生的理论渊源所自。

            

            


    正常的人体变化是这样的,阴阳又是怎样反映病理变化的呢?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和病理过程就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而导致的。比如患者的舌苔变化,灰苔多代表阴证,红舌多表示阳证。再以阴阳偏胜为例,看看阴阳的此消彼长是怎样影响疾病变化的。阴阳偏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胜则热”,就是说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伤,或者说“阳胜则阴病”。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在医生给发热的患者处方时除了用清热药之外,往往酌情加入几味滋阴或生津的药物,一则防止苦寒药伤津,二则防止热病耗伤津液。
    阴阳的道理很深奥,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略晓一二,总之,阴阳学说是我们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从原始的“性”崇拜到《黄帝内经》;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家”流派到中医的“阴平阳秘”,无不闪烁着“阴阳学说”的光彩。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