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馆
 • 完善中医学科
 • 京师医学堂
 • 北平国医学院
 • 借医传教洋教士
 • 晚清太医院
 • 规划中医教材
 • 附:近代中医教育大...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教育馆  > 近代厅
北平国医学院

  

  一、学院概况

  1930年6月,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北京地区的名中医,联合北京中医界名流共同倡议设立“北平医药学校”,校址设在宣武门外,后迁至西单附近。1931年4月,“北平医药学校”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

  北平国医学院是在在中医药存亡关头,经过1929年与废止中医的反动当局进行激烈斗争后建立的。1940年日伪政府欲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1944被迫停办。

  北平国医学院历时15年,共计招生13班(届),毕业11班,第12、13班未至毕业,萧龙友、孔伯华很痛心地发给学生肄业证书,叮嘱如肯自学,愿协助之,以完成学业。

  北平国医学院的学员除来自北京地区外,还有来自天津、上海、河北、察哈尔、山东等地的,学院培养毕业生7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多成为中医药高级人才。

  二、重要领导

  北平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松云等。公推孔伯华为院长。后由萧龙友任院长,孔伯华、施今墨任副院长。

  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等四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萧龙友祖籍四川省三台县,幼年时期,祖母多病,常以中药调治,所以常到药店请教,辨识中药真伪,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炮制、功能等。通过勤恳的自学和先天对中医的热爱,在很短的时间内医术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892年,川蜀流行霍乱,成都一天便会死亡8000多人,很多医生惧怕传染,不敢出门医治。萧龙友陪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视,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患者转危为安。由此声名鹊起,也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萧龙友

  解放后他出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并作为华北地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央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1951年受聘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名誉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中西医交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央人民医院顾问,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萧龙友处方

  

  孔伯华,名繁棣,字伯华,1884年生于山东济南,原籍山东曲阜。祖父为清朝进士,精于文学,又擅长岐黄之术;孔伯华自幼耳孺目染,早年攻读文史,14岁立志专攻医学,遍读家藏善本医书。16岁随父寻游河北、移居易县时,拜当地著名中医梁纯仁、蔡秋堂为师。两位前辈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因赏识孔伯华的才华与为人,遂全力传授其医术。23 岁时,其母病危,孔伯华亲自处方煎药,尽孝于床前。此后,更是精研医术,名声广及远近。

  

  

  

  孔伯华

  解放后,孔伯华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1952 年曾专门写信,建议大力培养中医人才。毛泽东曾多次接见孔伯华,周恩来赞扬孔伯华:“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孔伯华曾历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务。孔伯华年逾古稀,仍不间断诊务,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事业尽心操劳,终因劳累过度,于1955年11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71岁。

  孔伯华临终前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竟之志。”

  

  

  周恩来总理接见孔伯华

  尽管当时的中医药学校未被政府部门承认,但北平国医学院从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是按正规大学要求进行的。

  三、教学规定

  学院要求报考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入学;学制4 年,毕业后再跟师实习一年;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另有一节自习课,每星期六下午讲临床经验;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

  四、名师授课

  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注重传统教学思想,并设有少量的西医课程,如解剖学、细菌学等。学院还聘请了一大批当时知名中医任教,师资力量雄厚。

  如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讲授《伤寒论》、《难经》,宗馨吾讲授《金匮要略》等。瞿文楼担任儿科教师,姚季英担任诊断和妇科教师,周吉人担任内经和难经教师(后由安斡卿担任难经教师),李卓如担任伤寒教师,宗馨吾担任金匮教师,孟庆三担任药物教师,张菊人担任内科和温病教师(后由王子衡担任温病教师),焦会无担任针灸教师,孔仲华担任医古文和语文教师等。

  

    

  

  北平国医学院讲义 

  五、特色经验

  首先学院注重中医传统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传承传统的教学思想,使用的教材多是根据中医经典,由各位教师编写,其他参考《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教学侧重实用性与理论性结合。萧、孔两名医均亲自带学生实习,待学员如亲人,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的色彩。

  

    

  北平国医学院讲义

  其次学院坚持多层次办学,招收学生分为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对象为有一定中医理论基础者,年龄偏大,学制为二年;医科班,学员文化水平相当,年龄较轻,学制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四年,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虽然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

  另外学院还非常重视医德教育。萧龙友、孔伯华主张“以才育人,以德树人”,每当新生入学,均谆谆教导:“医为人治病是天职,应以治病救人为本,遵守礼法。”孔伯华还就医德有过专门论述。萧龙友、孔伯华还强调启发式教育,孔伯华常言:“医司人命,生死攸关,必须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愈辨愈明,才能使病无遁形,药无虚发。”

  六、历史意义

  从1930年到1944年,北平国医学院共开办了14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教学和管理经验,许多学生成为后来华北国医学院及解放后中医药学校、医院及研究单位的骨干。

  

  

  成立大会

  北平国医学院在北京的开办是一种创举,虽然以前北京地区有私立中医药学校,但其规模、性质都难与北平国医学院相提并论。学院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均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1.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河北分会,(1982)

  

  2.邓铁涛主编.中医近代史,广东: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高益民.民国时期北平国医学院评介,北京:京中医杂志,1992;1

  4.李岩.北京四大名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04)

  5.董泽宏.北京中医学社对北京中医发展的影响,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

  6.朱鸿铭. 孔伯华.治医态度与学术成就,山东: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4;8(3)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