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馆
 • 前言
 • 秦汉时期中外医学交...
 • 宋元时期中外医学交...
 • 中国与日本的医学交...
 • 中国与朝鲜的医学交...
 • 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医...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国际交流馆  > 古代
宋元时期中外医学交流

  
  ——宋元时期中外交流规模扩大,中医药学术体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海陆交通均超过唐代,医药交流也较前扩大。
  指南针的应用,航海业的发达,扩大了交流规模,丰富了中医药学理论。在宋至元的400年间,中国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和贸易往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香料药的输入丰富了中医治法。
  宋金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据《宋会要辑稿》、《云麓漫钞》、《诸蕃志》、《真腊风土记》等书记载,在福建泉州进出的大批货物中,仅进口的药物品种就达300余种,如乳香、木香、沉香、檀香、茴香、丁香、安息香、金颜香、苏合香油、降真香、龙涎香等。中越往来频繁,宋代中国医生申光逊曾以胡椒、干姜等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据《大越史记》记载,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到越南为诸侯王治病。此外,越南治痢疾药方也于此时传入中国。
  活字印刷为医书大量刊行提供了条件。宋校正医书局的设立,促进了医学著述和传播,此间出版了许多大型方书和本草书,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正和本草》、《绍兴本草》等,这些医书的刊行有力促进了地域间及中外医药的广泛交流。宋代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天禧五年(1021年)两次赠送《太平圣惠方》给朝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赵佶赠送高丽使者《太平圣惠方》100卷、《神医普救方》100卷和《太平御览》10000卷。不久,《图经本草》和《和剂局方》也传入朝鲜。朝鲜不仅收藏从中国传入的医书,而且翻刻刊行,使中医学在该国更广泛地传播。宋元祐六年(1091年)哲宗向高丽王请求献出所藏的中国善本医书,高丽宣宗于元祐八年(1093年),遣黄宗悫来中国呈送《黄帝针经》8卷(国内亡佚),宋朝当时以此为底本重新颁行。宋代刊行医籍很多,日本人来华带回大量医书。宋初,日本出现了整理编写中医书籍的医学著作,如984年,日本丹波康赖参考宋以前方书200余部,编成《医心方》,不但传播了中医知识,而且保存了许多散佚方书。
  中朝两国使节和医生往来频繁。元世祖至元六年间忽必烈先后4次(1275、1279、1282、1293年)应高丽帝王之邀派遣医师、太医赴高丽,为王室治病。朝鲜也派医生来华行医,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3月,元世祖有病求高丽派良医,高丽先后派尚药侍医薛景成为其治病,对其医术忽必烈多予赏赐。两国医生的来往直接促进了中朝医学的发展。同时,朝鲜不少药物在唐以后陆续输入中国,其中如人参、白附子尤其有名。
  宋代于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据《宋会要》记载,经过市舶司,由阿拉伯商人运往欧洲的药物有60多种,如朱砂、人参、牛黄、茯苓、附子、水银、川椒等,其中尤以牛黄极受重视,往往放在金银制的盒中收藏,以供辟疫之用。元代,中国药物、针灸疗法也传入阿拉伯及附近国家。如《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中国药材外运的情况说,在马拉巴看到的大量中国船只中,带有马拉巴所没有的许多药材,并说这些药材连同其它货物,被商人运往亚丁,由亚丁再运到亚历山大里亚等地。书中还具体介绍了中国的姜、茶、胡椒、大黄、麝香、肉桂等药材。与此同时,一些阿拉伯药用治法也在中国流传开来,如苏合香油、舍利别(即糖浆剂)、阿刺吉酒等。参照阿拉伯传入的金银丸衣法,《和剂局方》开始采用金银箔包裹丸剂,并发展为多种丸。
  元代于1270年设立“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的医院组织,有阿拉伯医生担任医疗。1292年又在京城设立“回回药物院”。当时还翻译了阿拉伯的医药书籍,如《回回药方》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医学。
  约在1313年,波斯医生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Rashid al-Din al-Hamdani约1247—1318)编纂了波斯文的中国医药百科全书,名为《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包括有脉学、解剖学、胚胎学、妇产科学、药物学等,其中特别提到了王叔和的名字。这部书中附有内脏解剖图以及切脉部位图。
  13世纪中叶,欧洲人爱薛和约翰等都曾在京师行医,并把西医介绍到中国。阿拉伯人在华寄居传来习用治法和药物,当时北京就有中国和阿拉伯医学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吸收了民族的和外来医药文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