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馆
  • 理解中医
  • 医药民俗
  • 常识解读
  • 医疗选择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医疗馆  > 中医和传统文化
医药民俗

  老北京的饮水问题

  北京缺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

  每日夜半,都有插着小黄旗的水车队将水运进紫禁城(取自玉泉山)。

  光绪十一年(1885)统计,内外城12地区共有水井1245口(不包括私人庭院中的水井),但只有少数水质较好,成为“甜井”。富裕之家便长期雇人送甜井之水以供引用。北京百姓擦布为餐具与餐桌共用,原因之一是历来有惜水之风。

  元代的“口罩”

  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是为应用口罩之最初记载。(《马可波罗行记》第二卷第八五章)

  会“接骨”的理发馆掌柜

  前门外迤西,琉璃厂东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称延寿寺街。50年代末,毁庙盖楼改为毛笔工厂,庙基即荡然无存;街名也因涉嫌‘四旧’而改称延寿街了。街中理发馆的掌柜名叫肖八,有一手接骨医术,成为附近有骨折、掉环儿患者的一大福音。(陈韶轩、李连邦:“令人怀念的延寿寺街”。见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史工作委员会:《北京工商史料》第二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第152—158页。)另外,从“延寿寺街店铺图”中,还能看到:“老善堂中药铺”、“马秉乾中医”和“张伯伦西医”。

  坐月子

  北京民众及其他汉族生活地区,都有产妇分娩后精心调养一段时间且附带种种禁忌的习俗。这段时间,谓之“月子”;完成调养与恪守禁忌的过程,谓之“坐月子”。从保护妇女健康的角度,这当然是十分“科学”的,毋庸更多解释。但从“文化”的角度讲,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语言表述中的“坐”,究竟应该是哪个字?在日本中世的古籍中见有“产椅图”,并有记载说当时妇人产后确实要“坐”一段时间。所以符合原意的正确用字,恐怕应该是“坐”。当然中国民众的理解与含义早已转变为相当于英语动词“do”的“做”或“作”了。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