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医学馆
 • 秦始皇不烧医书
 • 唐太宗探视名医甄权...
 • 唐高宗颁布中国医学...
 • 针灸放血治愈高宗头...
 • 宋仁宗诏立校正医书...
 • 宋仁宗诏令铸造针灸...
 • 皇上头上放血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宫廷医学馆  > 历代帝王与医学发展
宋仁宗诏立校正医书局

     
  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虽然在唐代已发明,并用于佛经、像之印制传播,但医学书籍仍然 只能靠学者们传抄手写。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术的进步,给医药学书籍的大量印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加上最高统治当局从全国征集到大批医药古典书籍,其中不少由于千百年辗转传抄,以及战火、虫柱、脱简等等,许多古典医籍已是散乱或残缺不全了,迫切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校勘和整理。因此,宋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使这一重要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例如:开宝四年(971),皇帝发布“ 访求医书诏”,大量“购求医书”,并明确规定凡献书在200卷以上者,均给奖励;公元1026年,宋政府又下令全国,再次征集医药书籍,并令医学家、目录学家于国家图书馆内予以整理。《宋史·艺文志》等所收载的医药卫生保健书目达590部,3327卷之多。这些措施使国家收藏在多年战乱之后,又达到了更加丰富的水平。为了能使如此众多的医药书籍更多地为宋代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仁宗嘉皊二年(1057),韩琦上奏仁宗“医书如灵枢、太素、甲乙经、广济、千金、外台……请择知医儒臣与太医参定颁行”。仁宗乃诏:“即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韩琦任首任提举,后由范仲淹,钱象先接替。韩琦(1008-1075),仁宗时进士,北宋大臣,与范仲淹同时被任为枢密副使,二人关系较密。范仲淹(898-1052)真宗时进士,北宋政治家,工于诗词散文,他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不能救国,但能救民”。他们召集知名医学家在全国整理编目的基础上,由政府于编修院下正式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创举。并将一批颇有校雠专长和精于医学的专家调集“校正医书局”,这些专家有:


 点击看大图


  掌禹锡,字唐卿,今河南郾城人,地理学家,兼通医药学,尤精本草,以校正补注本草而著名于世。
  点击看大图


  林亿,北宋著名医学家,校正医书局的主力之一,为10部古典医书之校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以校正《素问》一书为最,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讨源,改错凡6000余字,增注计2000余条,使《素问》原貌基本重显于世,为千余年来读者所享用。
  高保衡,宋神宗时(1068-1085)之国子博士,精通医学理论,深明方药知识,在校正《素问》、《脉经》等理论典籍中颇多贡献。
  孙奇、孙兆,今河南孟县人,著名医学家尚药奉御孙用和之长子、次子。奇、兆继承家学, 通经学,精医方,以医闻名,皆登进士第,孙兆曾作过尚药奉御丞。二人对《素问》、《伤寒论》等,研究尤精。
  秦宗古、朱有章、钱象先、范镇等,也都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做出他们的成绩。


 点击看大图


  “校正医书局”先后经过10个寒暑,在以上名家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完成了《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10部宋以前最富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的系统校正和印行。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贡献,对我国医学发展的继往开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1000年来,特别是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没有不以这10部医书为重要参考者。因此,正确评价“校正医书局”,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是完全应当的。
  林亿等人在其所校正医书的序文中,指出宋仁宗、宋英宗等对“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曾有过多次过问并提出具体要求,采取了积极措施,除前已述及者外,还有“嘉皊中(1057),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国家诏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千金方》、《千金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林亿所强调者 ,也正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校正医书确曾是积极支持和十分重视的。联系征集和校正医书之前前后后,我们应当给予宋太祖、宋仁宗等皇帝在发展医药学这方面的作用以积极的评价。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