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馆
 • 生命
 • 长寿
 • 形神兼备
 • 天人合一
 • 协调一致
 • 衰老的原因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养生保健馆  > 养生基本理论
形神兼备

  形神兼顾,重在养神。此为调养精神的具体方法。
  就养生学的范畴而言,形,指形体,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魏晋时著名养生家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赖形而成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盛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叫做“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另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疏五过论》)可见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黄帝内经》的形神观中,强调了形体决定精神、精神依赖于形体。《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捕,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其次,《黄帝内经》认为精神反过来也能影响形体。《灵枢·本神》篇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然而,主张形神共养,决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鉴于中医学关于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而为一身之主宰的生理观。所以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也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由此可见,形神兼顾、养神为先,确实是很重要的。
  正是从形神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形神并重的养生原则。这种养生原则集中概括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而岁乃去”(《素问·得神者生”的口号,主张“养神为先”。后世养生家则主张“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强调养生的关键在于“养神”。 
  欲长寿,则应养生。要养生,则应认识到养生的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以及食疗观。自然观,讲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位置正常生命活动;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生,秋养生,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防治观,讲求未病先防,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意志观,重在调养精神意志。精气观,要积精全神,重在藏精。动静观,主在动静结合,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而养生在平时,应该以食疗为主,应该注重平时的锻炼很调养。天人合一,协调一致,动静结合,形神兼备为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