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馆
  • 辽以前
  • 明代
  • 清代
  • 中西结合
  • 共和国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医疗馆  > 历史脚步
清代

清廷“上驷院绰班处”骨科

清廷上驷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宫廷养马、驯马,士兵易受伤害,故设有绰班处(“绰班”即满语“正骨”)。嘉庆二十四年(1820),朝廷调整太医院,取消正骨科,划归上驷院绰班处。作为大内惟一的骨科医疗机构,绰班处进入全盛时期,医疗技术日渐成熟,涌现出大批蒙、满、汉等各族优秀医生。

“上驷院绰班处”正骨以手法稳、准、正、整、接、实为特点,强调“心慈术狠”、“刚柔相济”。夏锡五(1880—1960),字常福,正白旗满族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选入上驷院绰班处学习骨科,受到祖师德寿田(绰班处最高职蒙古医生长)与师傅桂祝峰的双重传授。

由于太医院与上驷院均未设按摩专科,所以绰班处同时担负推拿、按摩的治疗。推拿手法强调“意念归一”和“功力修养”,即重在拇指推拿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时,用意念导引指力;含有“气功”修养的成分,所以病人有“得气”感。因而德寿田与桂祝峰属于技巧与功力相结合的代表人物。

〔小资料〕

◎蒙古族骨科医生觉罗伊桑阿

觉罗伊桑阿(1736—1795),蒙古族骨科医生。以正骨起家,终成巨富。教授弟子时,主要是口传身授,较少文字记载。其重点在“接”字上,他将竹管截为几节,用布包好;然后让弟子手摸心识,使竹管的断口对好。从学术流派上讲,属绰班处技巧型手法。

◎绰班处医生长德寿田

德寿田,道光中期,满族人,受业于上驷院绰班处。因治疗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有独到之处而名噪京师,人称“绰班德”。嫡传弟子桂祝峰。因德公长寿,光绪年间还曾亲传业于桂祝峰的弟子夏锡五。传授弟子时,手法从“摸”开始。

药 业

清代北京的制药业久负盛名,药店大多是前店后厂,在华北等地的药材集散地或货栈购得原料后,来料加工,制成成药出售。其中以同仁堂最为出名。"北京五城设药厂十五处,每厂设医官、医生各一人。”

种 痘

康熙即位,知接种人痘法可预防天花,于康熙二十年(1681)下诏征集种痘医师,严加考选。江西朱纯嘏、陈添祥二医,应诏进京,通过选拔,成为皇家种痘师。朱氏等不但为皇子皇孙种痘,且赴蒙古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为诸藩子女种痘,获效明显[7]。朱纯嘏为此获赐府宅,得授官爵[8]。康熙帝热中推广种痘,不遗余力。其《庭训格言》云:“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种痘一法,自康熙倡导,始终为清廷所重,极力推广。

 

年代

介绍

书名

1644

设查痘章京,理旗人痘疹及内城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

1828

北京设种痘公局

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

1796年英人贞纳人体接种牛痘成功,1798年发表专题报告;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澳门。1828年粤籍京官曾望颜因见都城痘患严重,“乃札致制军李鹿坪”,寄牛痘干浆至京,并“拟于米市胡同南海会馆设一公局,使愿种者源源而来。”道光丁未年(1847),最早接触并竭力推广牛痘接种法的南海商人邱熺(?—1851),应邀“至都中四传种法”;晚年体力不支,则委派其子邱昶前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