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馆
  • 辽以前
  • 明代
  • 清代
  • 中西结合
  • 共和国
返回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医疗馆  > 历史脚步
中西结合

华北国医学院

1932年成立。施今墨从北平国医学院中退出,另外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并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天津、河北、山东等地。

华北国医学院概况

(摘自索延昌主编《京城国医谱》第一卷,“附录六”,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北平国医学院成立数月后,由于孔伯华、施今墨二位副院长办学方针不一,施辞去副院长职务。两年后另立“华北国医学院”。两院并驾齐驱,皆以造就中医药人才为己任。1944年北平国医学院停办,华北国医学院成为北京惟一的中医高等学府

1932年春,施今墨、魏建宏、刘肇甄、陈公素等创立华北国医学院,陈宜诚任董事长,施今墨任院长,在中央国医馆立案,第一批招收学员40人。院址在西城大麻线胡同8号,同年秋成立附属诊所,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招生一期。1937年秋,施院长因不克兼顾院务,遂公推黄傅霖(济国)任院长。由于学员人数逐年增加,遂于1940年迁至宣武门外西砖胡同36号。40年代后期施今墨复任院长,直至1950年。据同学录和历届毕业生的回忆,入学人数约636人,毕业人数约347人。加上共和国成立后的一年(1950年),总计历时18年,共招生20班,为北京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

学院虽在中央国医馆备案,但并无实质性支持,学费收入不足支出,只能靠施今墨的诊费补贴。施认为:“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成否,当然在乎学校……。”

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董事会简章、学则、学年、办事细则、教务会议规程、聘请教师规约、职员办事通则等。

学生入学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学制“暂设医科定四年毕业”。聘请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立志革新、热衷教育事业的名贤耆宿任教。如:

儿科瞿文楼,当时被誉为“正统幼科”;

曹养舟任教时年已八旬,文学修养较深,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多年;

学院特别重视国文课,特聘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中医古籍均有高深造诣的四川著名学者刘廷衡、清末举人周介人、计暗修等任教。

赵锡武、朱壶山、杨叔澄、王仲喆、邱宗山、陈宜诚等,均曾先后担任过《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教学任务。中药学有方伯屏、顾膺陀、王药雨;外科有赵炳南、段馥亭、赵绂文等;医史有刘砥中;针灸有吴彩臣、夏禹臣、牛泽华等;推拿按摩有曹锡珍等。

西医教师也具有较高水平,且热心中医事业。如陈公素:讲授传染病学时,对于中西有关论点相互印证,使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楚。韩宏厚:生理解剖;安伯伦:细菌学、诊断学;李仲美:内科学;王如皞:妇产科;张瑞琪:眼耳鼻喉科;施如柏:法医学;徐政:救护学;等多为北大医学院的讲师,姜泗长教授也曾担任过西医课程。陆凤纪:德文;黄济国、樊哲民:日文。

二、学院的方针与特色

办院方针:“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培植专门人才,决不拘泥成法,故步自封,惟一宗旨希望阐明先哲之遗言,借助新医之实验,为人群造福。”

组织大纲中说:“研究整理中国医学,应用科学方法,作新国医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应社会之需要为目的。”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医为主,“中西兼顾,融会贯通”。

中医课程:

《中国医学史》、《医学大意》、《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诸病源候论》,本草、处方、脉学、辨证论治、医案学,以及内、外、妇、儿,针灸、正骨、按摩、眼、耳鼻喉、皮肤花柳科等;

西医课程:

生理卫生、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法医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

此外:

国文、日文、德文等。

在实验课方面,参加北大医学院的生理病理幻灯教学、尸体解剖等。

中西比例约7:3。

同时还编写了一套完整的中西医教材。

姜泗长教授在1982年施今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曾说:“50年前,施先生就提倡中西医结合,在艰苦条件下,兴办教育,实在是难能可贵。”

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二届毕业纪念刊所载“医戒十二条”可见一斑。

“学生奖惩条例”,“凡学生对于所习学科有所发明或著述,确有心得,切于实际实用者,经教务会议评定后,报请院长奖励之。”

当时学生自己创办的刊物就有四五种。

第三学年还有“国术”课——锻炼身体。

三、学院经验与提示

1、继承之中有所发展:突破了师承家传的个体传带形式,发展了古代“学院”式教学模式。规模虽小,制度尚全;起步虽晚,生命力旺盛。

2、遵循之中有所创新:例如杨叔澄言:对于西医“不可存门户之心,或有轻视之念,当于课业之暇,讲明而应用之,以补中医所未备,盖医学志在救国民之疾苦,不当故步自封,以自限其进展也。”因而毕业生认为:“在以中医为主教学中,讲些西医知识,非但不会影响中医的特色,反而对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3、整理之中有所提高:教材的重要。王仲喆编写的《幼科讲义》:“撷其精华,期切实用,取其长而弃其短,矫其偏而救其弊,不失保赤之旨。”

杨叔澄《伤寒折衷》说:“采诸家之说著为通论,……至于本论则分节注释,扶择诸贤之精华,以期臻于至当。”

结合尝试,《急性传染病讲义》以西医病名为主体,在治疗上详述中药的内容,也有的以西医病种为题目,而后详述中医的理法方药,以切实用,并开辟了撰中西医结合教材之先河。

4、基础临床教学分段交叉:第四学年边讲课边实习,基础课与临床课分段交叉。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opyright 2004-2007 TC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设计制作
CENTER OF ASSYRIA VI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